主要內容
立法会大楼

立法会大楼 / 1912

直到十八世纪,香港的法律及纪律制度已发展得颇为稳健。香港回归前的最高级裁判法庭 - 旧最高法院的原址,开始不敷应用,因此需要兴建一座新法院。最高法院大楼于1912年落成,座落于中环介乎德辅道和干诺道之间的新填海地。

最高法院大楼由英联邦采办处建筑顾问伟柏(Aston Webb)和英格里斯.贝尔(E. Ingress Bell)操刀设计。大楼呈现新古典主义的建筑风格,利用花岗石为主要建材,同时注入传统中国建筑特色,如以双层中国瓦片铺砌的四坡屋顶。而屋簷及屋顶边缘部份,则以雕琢华美的柚木托架加固。大楼的圆拱屋顶象征上天赐予的神圣力量。这类屋顶常见于西方国家的教堂或国会大楼。

最高法院大楼亦正如旗杆屋一样,为配合香港的亚热带气候,采用相应的设计。大楼地下设有一道宽阔拱廊,以及一楼筑有游廊,防止阳光直接照射到大楼内,并提供散热功能。

此外,大楼亦利用其他设计元素,突显法律权威。当中最显然的例子,要数象征公义的泰美斯(Themis)女神雕像。女神右手持天秤,代表公正;左手持剑,象征权力;并蒙上双眼,代表大公无私。女神雕像至今依旧昂然屹立于现时立法会大楼外。

1912年,最高法院大楼的开幕典礼上,当时的香港首席按察司皮葛(Sir Francis Piggott)对大楼的雄伟赞叹不已,并曾扬言:「即使他日维多利亚城不复存在,海港被淤泥壅塞,香港会所坍塌湮没,这座大楼仍将巍然矗立如金字塔,为远东的天才留下见证。」 1

最高法院一直维持于原址至1985年,其后迁往位于金钟、楼高二十层的高等法院大楼。

最高法院大楼外部于1984年根据《古物及古蹟条例》被列为香港法定古蹟。

1 :戴雅信(1985)《立法局新址揭幕纪念册》,香港政府新闻处,第33页。

空旷的金钟天空映衬下的立法会大楼,右边是旧中国银行大厦

空旷的金钟天空映衬下的立法会大楼,右边是旧中国银行大厦

立法会大楼

立法会大楼 / 1985

自1884年由香港首任港督砵甸乍爵士成立以来,立法局从一个咨询组织,演变为一个具职权以制衡行政部门的立法机关。

立法局于成立初期,只是咨询的角色,对当时兼任立法局主席及议员(直至1993年)的港督,就政策提供意见。然而,这个情况于1917年作出改变,当年英国颁布英皇制诰,要求港督「在取得立法局的意见及同意后」行事。立法局直至1884年才出现首位华人议员(当年伍廷芳被委任为立法局非官守议员),且在一百多年之后才举行首次选举。

随着立法局的功能及影响力渐增,议员人数不断增长,会议及活动的举行便需要更多空间。立法局遂于1985年迁往最高法院大楼,同年举行本港首届立法局选举。

立法局过往曾使用其他选址,包括前法国外方传道会大楼(现时的终审法院)、港督府(现时的香港礼宾府--特区行政长官官邸)、旧中区政府合署(现时的中区政府合署所在地),及位于雪厂街的中区政府合署西座。

由于立法会大楼外部已被列为法定古蹟,故此,所有改建工程只能针对大楼内部进行。因应立法局的需要,大楼的改建部份包括加建大小型会议室、楼梯、电梯、卫生设施、视听器材室,及其他符合建筑物条例的安全设备。

随着香港逐渐步向民主,立法会的象征意义及实际功能将愈益重要。现有立法会大楼的空间快将不足以应付其庞大需求。根据现有计划,立法会将于2011年迁往添马舰的新中区政府合署建筑群。新大楼的设计意念「门常开」广为人知(意谓「大门常为你而开」),突显香港政府和立法会公平、公正及公开的一面。

正在施工的立法会会议室

正在施工的立法会会议室

立法会大楼

立法会大楼 / 2011

当立法会迁往新中区政府合署后,香港政府已计划将终审法院迁移至立法会大楼现址。假如计划落实的话,这座位于中环心脏地带、保存得宜的百年老建筑,将再开启其光辉岁月的另一章。

以中区为背景的建议中的新中区政府合署(中)及新立法会大楼(左)

以中区为背景的建议中的新中区政府合署(中)及新立法会大楼(左)

立法会大楼

立法会大楼 / 未来发展

「活化再利用」意指透过注入新功能和活动,活化或更新一座建筑物或一个地区。活化再利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实行。

现在,让我们尝试为这座历史建筑提议一些活化再利用的方案。以上只是对同学作一点启发,同学能否再提出更好的方案?

立法会大楼
立法会大楼
立法会大楼
立法会大楼
立法会大楼

立法会大楼 / 建筑细节



圆拱屋顶

圆拱屋顶是房子的结构性建筑,状似空心球形的上半部份。这样的建筑特色与一般教堂的大斜顶的功能相似,让人相信与上帝更亲近。
虽然这只是基于宗教信仰的设计,但是古人皆偏向采用不同类型的建筑结构,藉以跟上苍或天堂更为接近。
至于前最高法院亦采用圆拱屋顶的原因,则是为营造一个庄严权威的形象。
坊间亦另有一种见解,指人类不能审判人类,只有借助上帝和诸天神明的力量,才能有资格证明判决的真确。于是建筑师依此精神设计大楼,兴建圆拱屋顶,并让代表法理公义的泰美斯女神像竖立于屋顶前面。

圆拱屋顶
圆柱设计

立法会大楼的圆柱设计采用爱奥尼亚柱式,为传统西式建筑的五类常用圆柱设计的其中一种。该五类建筑设计以不同时期的设计细节来分类。

圆柱设计
四坡屋顶

四坡屋顶,或称斜截头屋顶,是一种四边斜向墙壁、斜边通常颇为平缓的屋顶。

双层中式瓦片

双层中式瓦片通常又称为「桶瓦」,这种屋顶建材在香港或中国大陆制造。桶瓦的设计风格类似中国庙宇(如文武庙)所用的建材,但是较一般传统中式房屋所用的为细小。桶瓦的特色是其确保坚固耐用的双层盖瓦设计。
双层屋顶瓦片在香港大部份的殖民地建筑随处可见。当年的驻港英国皇家工兵部队军官兴建最高法院大楼时,由于尚未有防水膜片,因而决定采用两层桶瓦铺设屋顶,务求将雨水渗漏的风险减至最低。

双层中式瓦片
屋簷

屋簷为屋顶的边缘。

屋簷
英国皇家纹徽

立法会大楼内的三角楣饰(即泰美斯女神像下方的三角形设置)上的英国皇家盾形纹徽,是代表英国皇室的身份象征,因此会出现于香港殖民地建筑。而1997年7月1日香港政权移交后,所有本港建筑物正门上的英国皇家纹徽全被移除,除了已列作古蹟的建筑物为例外。

英国皇家纹徽
外墙的刻印

立法会大楼曾于二次大战日占香港期间被用作军事总部,大楼外部某部份曾遭毁坏,上面仍留有的痕迹,以一种接近的花冈石料修补。不过,被毁的位置至今仍旧被保存下来,以作为历史的见证。

外墙的刻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