主要內容
大会堂

大会堂 / 1860

英国人在香港扎根约二十年后,发现港岛缺乏举办社区活动及文娱艺术节目的场地。终于市民于1860年代表达此诉求,政府因此而落实兴建大会堂的计划。

香港大会堂与世界各地的大会堂不同的是,它们通常用作市政局及/或市长的办公室。香港大会堂则纯粹为社区而设,不过,当时受惠于大会堂设施的是以外籍人士为主。

香港首座大会堂于1867年由市民集资兴建。大会堂落户香港上海汇丰银行总行现址和旧中国银行大厦位置,楼高两层,采用文艺复兴式风格设计,于1869年开幕。

大会堂拥有剧院、图书馆、博物馆及一系列集会厅。当时它成为了外籍人士及名流绅士(包括政府官员和专业人士)的文化中心。这里经常举行不同活动,包括圣诞舞会、节庆联欢活动及各种仪式等等。

旧大会堂一直运作至1933年,之后为让予香港上海汇丰银行兴建总行大厦被局部拆卸。1947年,大会堂的其余部份亦遭拆去,在原址兴建了中国银行大厦(即现时的旧中国银行大厦)。自此大会堂消失了一段时间。

正被拆卸重建的半山住宅区,以改善过于挤迫和不卫生的生活环境,杜绝疫情,时为1898年

正被拆卸重建的半山住宅区,以改善过于挤迫和不卫生的生活环境,杜绝疫情,时为1898年

大会堂

大会堂 / 1950

香港于战后重建期间,市民深感复兴文化的需要,再建大会堂的意念因此应运而生。1950年,政府成立一个委员会,专责为本港社区复建一个新的文化艺术场地。

新大会堂于1950年代后期在中环新填海地上兴建,并于1962年正式大门重开。大会堂座落的这片填海地,属于中区第三期填海项目,港岛海岸线随之而再向维港方向移出。新填海区供应更多土地予各界进行商业及文娱活动,并兴建多个地标建筑,包括怡和大厦(前称「康乐大厦」)、邮政总局(和后来落成的国际金融中心)及新的渡轮码头(包括天星码头和皇后码头)。

1956年,新大会堂由英国建筑师艾伦.费奇(Alan Fitch)设计 1 。新大会堂由两座独立大楼(高座及低座)和一个纪念花园组成,室内设有音乐厅、剧院、展览厅、展览馆、演奏厅、两间会议室和多间餐厅。

香港大会堂采用突破传统的现代建筑风格设计,是当年相当流行的设计意念。大楼简洁的外观、俐落的线条与多功能的设施相互配合,完全表现出功能设计主义。大会堂呈现的国际(International)风格在香港建筑界曾掀起一股潮流,更令这首座多用途文娱中心成为60年代香港建筑代表作。位于雪厂街的中区政府合署西座就是沿用同一设计风格的例子。

1 :根据大会堂网页记载(截至2010年3月),大会堂由英国建筑师罗纳德.菲利浦(Ron Philips)和艾伦.费奇(Alan Fitch)设计。但香港建筑师学会的文件,和《热恋建筑》一书(香港百年建筑口述历史小组(2006)香港建筑师学会,第32页)中则指出,大会堂由香港大学的布朗教授(Gordon Brown)和艾伦.费奇(Alan Fitch)设计。

大会堂

大会堂 / 1960

新香港大会堂正前面空地举行的阅兵仪式

新香港大会堂正前面空地举行的阅兵仪式

新香港大会堂:面对皇后码头的低座,及在右边的纪念花园和高座。背景为旧中国银行及香港上海汇丰银行大厦。

新香港大会堂:面对皇后码头的低座,及在右边的纪念花园和高座。背景为旧中国银行及香港上海汇丰银行大厦。

香港大会堂高座

香港大会堂高座

新香港大会堂的大堂

新香港大会堂的大堂

剧场内举行的戏剧表演

剧场内举行的戏剧表演

在香港大会堂内举行婚礼

在香港大会堂内举行婚礼

新大会堂成为香港最早期、也是最主要的文化中心,更是本地艺术文化发展的摇篮。

多个标志文化发展新里程的活动,例如香港艺术节、亚洲艺术节、国际电影节、国际综艺合家欢等等,均在新大会堂隆重揭幕。随后的二十多年,大会堂一直致力培育艺术人才,弘扬本地文化,让香港观众有机会欣赏各种中外艺术作品及表演,并推动香港艺术文化行业蓬勃发展。

此外,新大会堂亦促进文化艺术之普及化,以及提升市民的生活素质。旧大会堂于1860年代落成时,当时文化艺术活动大多只属社会名流专享。新大会堂将文化艺术带入社区,让愈来愈多市民可以参与其中,欣赏和创作艺术。

除了艺文发展外,大会堂的多功能设施亦能迎合社区其他需要,作多方面的用途。多任港督曾在此举行宣誓就职典礼;纪念花园内保存着战事阵亡者名册;大会堂同时亦是香港首间公共图书馆(1962年)、美术博物馆(1969年)及婚姻注册处(1962年)的馆址。总而言之,大会堂是香港文娱艺术发展的代表性象征,而其重要性更超乎艺术文化之上,地位举足轻重。

新香港大会堂正前面空地举行的阅兵仪式

新香港大会堂正前面空地举行的阅兵仪式

新香港大会堂:面对皇后码头的低座,及在右边的纪念花园和高座。背景为旧中国银行及香港上海汇丰银行大厦。

新香港大会堂:面对皇后码头的低座,及在右边的纪念花园和高座。背景为旧中国银行及香港上海汇丰银行大厦。

香港大会堂高座

香港大会堂高座

新香港大会堂的大堂

新香港大会堂的大堂

剧场内举行的戏剧表演

剧场内举行的戏剧表演

在香港大会堂内举行婚礼

在香港大会堂内举行婚礼

大会堂

大会堂 / 1990

大会堂落成后,香港的文娱艺术发展一日千里,所需空间遂与日俱增。自此,香港的公私营地区会堂和艺术场馆多如雨后春笋。

当中最重要的地点,要数于1989年落成、位于尖沙咀的香港文化中心。由于中心内设大剧院、音乐厅、剧场和多个展览馆,故此,愈来愈多中外艺术团体、表演者和活动策划单位均拣选文化中心作为场地。

自此,文化中心逐渐取代大会堂在香港艺文发展的领导角色。不过,大会堂在历史上的地位无可取代。

大会堂

大会堂 / 未来发展

「活化再利用」意指透过注入新功能和活动,活化或更新一座建筑物或一个地区。活化再利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实行。

现在,让我们尝试为这座历史建筑提议一些活化再利用的方案。以上只是对同学作一点启发,同学能否再提出更好的方案?

大会堂
大会堂
大会堂
大会堂
大会堂

大会堂 / 建筑细节



大小均一的组合式窗台

现代建筑设计的一大特色,是重复利用款式简约的组合式设计。由于大会堂外墙的墙身较薄,故此正门外部用上混凝土格网设计作配合。而所有窗框位置凹陷,可以挡阳兼防雨。这也是格网设计的另一大功能。

大小均一的组合式窗台
长方格形外观

大会堂高座采用了简约的长方格形的规划,两旁设置楼梯,使到大楼外形如一个简单盒子。这个设计明显地反映二十世纪现代建筑及工业设计的一个重要原则--「外形设计以功能为先」。

长方格形外观
不对称的高低座建筑设计

香港大会堂是一座具现代风格的建筑物,亦是呈现「外形设计以功能为先」的思想的典型例子。因此可见的是,大会堂内部的功能奠定了大楼外观。依据这样的原则,大楼的外形便不必一定采用对称或规则的设计。

正门入口旁的装饰物料

大会堂正门入口旁的仿云石装饰物料,与大楼内外的纯色调构成强烈对比。该物料重而坚实的质感也与毗邻的玻璃门带来视觉上的对比。这种设计类似著名的西班牙巴塞隆拿博览会馆。

正门入口旁的装饰物料
环绕纪念花园而建的平台走廊

纪念花园及绕其而建的平台走廊主要为室外空气流通而设。由于花园在地下楼层兴建,故此访客可以从多个出入口观赏或通往平台。

环绕纪念花园而建的平台走廊
纪念花园

纪念花园座落于大会堂高座北面,四周为高墙环抱,但不设屋顶。纪念花园设有一个等边十二边形的纪念龛,以纪念二次世界大战的香港殉难者。

纪念花园 1
纪念花园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