主要內容
中区警署建筑群

中区警署建筑群 / 1841

1841年一月,英国人接管香港岛,当时岛上主要原居民为「蜑家人」(水上居民/渔民)和客家煤工,散落于沿岸的穷乡僻壤里。当时人口约六千。

随后数个月本港人口迅速飙升 1 ,货仓和码头林立,吸引了许多商人在此营商,开拓中国及澳门市场。不过,香港繁盛的商业活动不久亦吸引了一些酒馆、赌窟、鸦片烟馆和妓院于海旁一带开业。治安之恶劣,促使政府急急严执法纪,主要为保障居港外籍人士的权益。

有见及此,当年香港首任行政官兼英国驻华全权大臣查理.义律上校(Captain Charles Elliott)委任隶属第二十六步兵团的威廉.坚伟上尉(Captain William Caine)任首席裁判司,负责维持香港法纪。

而香港首间监狱 - 域多利监狱于1841年建成,位于中环奥卑利街西面(即现时的奥卑利街已婚警察宿舍),囚禁海盗、三合会会员和匪徒。域多利监狱是本港最先以耐久物料建造的西式建筑物。 此外,域多利监狱亦是坚伟上尉执行裁判的地方。监狱正如旗杆屋一样,选址半山策略性位置,居高临下,有助执法人员监察中环所有活动。

其后,中区警署和中央裁判司署在上址相继落成,与域多利监狱构成一个高耸的建筑群,成为了香港早期的法治中心。几座大楼近在咫尺,便于集中管理。

在香港开埠初期,英国军方担任了维持社会治安与执法的主要任务。直至1844年,殖民地警队才正式成立,与军方分权负责维持治安与执法,而军方则继续执行裁判任务。

1 :香港的人口于1846年升至21,000人,到1856年,更录得超过70,000人口。

监狱院舍

监狱院舍

中区警署建筑群

中区警署建筑群 / 1860年代

早期的香港警队,只有三十五人,共有四「类」警务人员:欧洲人、印度人(由于运送欧洲人到香港费用高昂,因此以被视为「较可靠和廉洁」的印度人代替 1 )、能操广东话的本地华人和山东壮汉,可谓良莠不齐。1845年,查理士.梅理(Charles May)获委任为首位警察队长,在其统领下的十七年间,建立了一个具规模的警队组织,为腾飞中的香港带来安定,治安逐渐得到改善。当年,警队头目须身兼多职,如1893至1902年间担任香港警察司的梅含理(Francis May),同时管理消防队伍、掌管监狱事务、出席市政局的前身组织,本身亦是一名活跃的立法局议员 2

在1860年代,由于各种区域性及本地冲突频生,令监狱牢房需求紧张,故此政府落实兴建一座新监狱。新监狱位于奥卑利街东面(即现时中区警署建筑群的D厅位置)。

此外,新营房大楼亦于1864年在毗邻落成,作为军事基地及军队训练营。大楼于1905年仿照二楼的结构和外观,加建另一楼层。

营房大楼主要以红砖和石材建成,配上一屋浅淡色调。大楼的游廊和蓝色大窗面向步操场,构成一片如诗如画的雅丽外观。窗户使用的蓝色相信是因为当年蓝色的油漆的供应较多,所以用于营房大楼的窗户之上。营房大楼顶部建斜尖屋顶,用上双层中式桶瓦铺盖;楼身两边对称,并以地下楼层的一个木栅区分室内的左右两边空间。

营房大楼后来被用作训练警队及设置这些队伍的辅助设施:例如游戏室、饭堂和宿舍等等。它是中区警署建筑群中现存最古老的大楼。

1 : Peter Moss (2008)《The Classic Age》, FormAsia Books
2 : 警队历史: http://www.police.gov.hk/ppp_tc/01_about_us/ph_02.html

从坚道俯瞰1870年代的中环,左边为域多利监狱和当时的警察总部

从坚道俯瞰1870年代的中环,左边为域多利监狱和当时的警察总部

中区警署建筑群

中区警署建筑群 / 1880-1913

营房和操场

营房和操场

当时的四种警务人员

当时的四种警务人员

中区警署建筑群除了营房大楼及监狱外,亦设置了警务人员宿舍。宿舍分别于1894年(A及B座)至1913年(C及D座)间建成,位于中区警署建筑群东面。

营房和操场

营房和操场

当时的四种警务人员

当时的四种警务人员

中区警署建筑群

中区警署建筑群 / 1914

中央裁判司署建于1914年,位处香港第一所裁判署原址,该裁判署已拆毁并提供空间予新大楼之兴建。中央裁判司署设置两个法庭,供两位裁判司负责处理全港的案件。

中央裁判司署属以希腊复兴式设计风格,面向亚毕诺道的正门入口以花岗岩而建,而大楼支柱和其他部份则以混凝土建成。由于要控制成本的关系(从欧洲运送建材既有难度又昂费),故此大楼主要用上本地建材。

新中央裁判司署其中一项建筑特色为其特别宽阔的地库范围,利用独立通道及地下隧道,工作人员根据不同案件的裁判,能安全押解囚犯往返裁判司署、警署或监狱,又或释放他们。许多通道现时仍然通行。

随着1912年新最高法院大楼落成(位处现时立法会大楼位置),中央裁判司署的地位日渐退减。该署在1979年正式关闭,其后继续供不同的警察附属组织使用,直至整个中区警署建筑群于2004年关闭为止。

前中央裁判司署

前中央裁判司署

中区警署建筑群

中区警署建筑群 / 1919

总部大楼北面的绘

总部大楼北面的绘

总部大楼南面的绘图

总部大楼南面的绘图

要数中区警署建筑群中最触目的建筑物,非警察总部大楼莫属。大楼位于建筑群的北面,面向中环荷李活道。 警察总部大楼于1919年兴建,为当时全港最大的警署。大楼位处的优越位置,方便警队保卫中半山居民及维持繁华的「维多利亚城」的治安。

警察总部大楼的主干为重型红砖结构墙和圆柱,配以钢筋混凝土及花岗岩建造的横梁和地板。 1 大楼本身具有一些别有特色的建筑设计,不得不提的是大楼的正门外观,两面正门的风格截然不同;究其原因,估计是当年的建筑师乃从一本建筑设计「模式手册」(Pattern Book)中挑选样式,并直接套用于大楼的设计。

正如旗杆屋一样,总部大楼亦由驻港英国皇家工兵部队军官操刀设计。由于这些军官并未受过建筑专业训练,因此他们常会参考一本收集一系列建筑设计的《模式手册》,从中寻找设计灵感。

由于警察总部大楼依山而建,大楼面向荷李活道的一面楼高四层,而面向警署步操场的一面只有两层。两面正门亦选取了风格截然不同的设计。面向荷李活道的正门设有特大圆柱及拱形大窗,特意设计得非常宏伟堂皇,以表现出权威和庄严的形象;尤其考虑到该正门为公众入口,而另一面则主要供警员出入,故此有这个设计特色。

警察总部大楼曾被用作港岛区警察总部及中区警察总部至2004年。

1 : 香港建筑师学会主办的中区建筑导赏游《2006年导游培训手册》

总部大楼北面的绘

总部大楼北面的绘

总部大楼南面的绘图

总部大楼南面的绘图

中区警署建筑群

中区警署建筑群 / 1925-2004

警察总部大楼是中区警署建筑群内最后加建的建筑物。随后的八十年,建筑群亦因应执法部门的不同需要,而进行了一些小型建设及翻新重修。

例如于1925年,一座楼高两层的马廐在步操场西北面建成,后来用作军械库;另外,在日占时期,即1941年至1945年间,建筑群曾用作日军警察总部;至于域多利监狱亦被用作收留越南难民。

建筑群内的大部份建筑物均于二次世界大战时损毁。监狱则于1946年经修复后重用。

至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为止,香港皇家警察总部及一所消防局一直设于建筑群内,而中区警署则维持于原址直至2004年。

中区警署建筑群于1995年根据《古物及古蹟条例》获列为香港法定古蹟。

中区警署建筑群

中区警署建筑群 / 2007

2007年10月,香港政府宣布计划保育及活化中区警署建筑群,并随后安排为期六个月的公众咨询,让市民对此计划及如何对建筑群进行保育发表意见。公众咨询于2008年4月结束,而政府则于同年7月宣布与香港赛马会合作,将建筑群改建成文化中心。计划书的最终设计将于2010年公布。

其实,在建筑群关闭后,在中区警署建筑群内也举办过大大小小的文化艺术节目,包括2008年1月的建筑双年展、同年8月的上海世博推广展览和2009年9月由发展局举办的「岁月筑迹:旧建筑历史照片展」等。

中区警署示意图

中区警署示意图

中区警署建筑群

中区警署建筑群 / 未来发展

「活化再利用」意指透过注入新功能和活动,活化或更新一座建筑物或一个地区。活化再利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实行。

现在,让我们尝试为这座历史建筑提议一些活化再利用的方案。以上只是对同学作一点启发,同学能否再提出更好的方案?

中区警署建筑群
中区警署建筑群
中区警署建筑群
中区警署建筑群
中区警署建筑群

中区警署建筑群 / 建筑细节



(楼高)四层对两层的对比
由于总部大楼依山坡而建,大楼面向荷里活道的一方楼高四层,而面向步操场的一方只有两层。
(楼高)四层对两层的对比
正门外观
建筑物的正门外观就如其面孔,然而特别的是,总部大楼南北两边正门的面貌截然不同。
正门外观 1
正门外观 2
警察总部大楼的天井
警察总部大楼建有天井,为大楼的低层房间引入天然日光及保持通风良好。天井是英国排屋常见的建筑特色,尤其常见于设有地库的房屋。
警察总部大楼的天井
营房大楼三楼
1905年,营房大楼在原有最高层之上加建另一楼层,以提供足够住宿予人数递增的士兵。位于最高的新楼层,设计风格与下一层无异。
营房大楼三楼
英式镶砖与边角处理技术

建筑上有多种不同的镶砖或砌砖的方法,例如英式砌合法和顺砖砌合法。而域多利监狱采用的是英式砌合法,即先舖上以较长一面向外的一层砖(称为「顺砖」),接着再铺上以较短一面向外的一层砖(称为「丁砖」),如此类推。

至于称为「飞檐」的特别边角处理技术,亦可见于警察总部大楼和中央裁判司署内。它是一个设于边角位置、依水平线向外凸出的模制件,具保护及加固结构的作用,也是作为粉饰房屋之用。

英式镶砖与边角处理技术
监狱牢房规划图
域多利监狱的规划参照英国本东维尔监狱(Pentonville Prison)而成,其特色为容许狱警全方位监视囚犯的一举一动。这个「环形」监狱的设计意念,来自一位英国哲学家边沁(Jeremy Bentham)。
监狱牢房规划图
花岗岩建成的入口处
中央裁判司署面向亚毕诺道的花岗岩入口处是其原本的正门入口。疑犯就是从这里经由一道室内楼梯被押解至法庭受审。
花岗岩建成的入口处
英国皇家纹徽
中央裁判司署侧门(面向域多利监狱的入口)外墙上的英国皇家盾形纹徽,是代表英国皇室的身份象征,因此亦常出现于香港殖民地建筑。而1997年7月1日香港政权移交后,所有本港建筑物正门上的英国皇家纹徽全被移除,除了已列作古蹟的建筑物为例外。
英国皇家纹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