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he detail of this page
立法會大樓

立法會大樓 / 1912

直到十八世紀,香港的法律及紀律制度已發展得頗為穩健。香港回歸前的最高級裁判法庭 - 舊最高法院的原址,開始不敷應用,因此需要興建一座新法院。最高法院大樓於1912年落成,座落於中環介乎德輔道和干諾道之間的新填海地。

最高法院大樓由英聯邦採辦處建築顧問偉柏(Aston Webb)和英格里斯.貝爾(E. Ingress Bell)操刀設計。大樓呈現新古典主義的建築風格,利用花崗石為主要建材,同時注入傳統中國建築特色,如以雙層中國瓦片鋪砌的四坡屋頂。而屋簷及屋頂邊緣部份,則以雕琢華美的柚木托架加固。大樓的圓拱屋頂象徵上天賜予的神聖力量。這類屋頂常見於西方國家的教堂或國會大樓。

最高法院大樓亦正如旗杆屋一樣,為配合香港的亞熱帶氣候,採用相應的設計。大樓地下設有一道寬闊拱廊,以及一樓築有游廊,防止陽光直接照射到大樓內,並提供散熱功能。

此外,大樓亦利用其他設計元素,突顯法律權威。當中最顯然的例子,要數象徵公義的泰美斯(Themis)女神雕像。女神右手持天秤,代表公正;左手持劍,象徵權力;並蒙上雙眼,代表大公無私。女神雕像至今依舊昂然屹立於現時立法會大樓外。

1912年,最高法院大樓的開幕典禮上,當時的香港首席按察司皮葛(Sir Francis Piggott)對大樓的雄偉讚嘆不已,並曾揚言:「即使他日維多利亞城不復存在,海港被淤泥壅塞,香港會所坍塌湮沒,這座大樓仍將巍然矗立如金字塔,為遠東的天才留下見證。」 1

最高法院一直維持於原址至1985年,其後遷往位於金鐘、樓高二十層的高等法院大樓。

最高法院大樓外部於1984年根據《古物及古蹟條例》被列為香港法定古蹟。

1 :戴雅信(1985)《立法局新址揭幕紀念冊》,香港政府新聞處,第33頁。

空曠的金鐘天空映襯下的立法會大樓,右邊是舊中國銀行大廈

空曠的金鐘天空映襯下的立法會大樓,右邊是舊中國銀行大廈

立法會大樓

立法會大樓 / 1985

自1884年由香港首任港督砵甸乍爵士成立以來,立法局從一個諮詢組織,演變為一個具職權以制衡行政部門的立法機關。

立法局於成立初期,只是諮詢的角色,對當時兼任立法局主席及議員(直至1993年)的港督,就政策提供意見。然而,這個情況於1917年作出改變,當年英國頒布英皇制誥,要求港督「在取得立法局的意見及同意後」行事。立法局直至1884年才出現首位華人議員(當年伍廷芳被委任為立法局非官守議員),且在一百多年之後才舉行首次選舉。

隨着立法局的功能及影響力漸增,議員人數不斷增長,會議及活動的舉行便需要更多空間。立法局遂於1985年遷往最高法院大樓,同年舉行本港首屆立法局選舉。

立法局過往曾使用其他選址,包括前法國外方傳道會大樓(現時的終審法院)、港督府(現時的香港禮賓府--特區行政長官官邸)、舊中區政府合署(現時的中區政府合署所在地),及位於雪廠街的中區政府合署西座。

由於立法會大樓外部已被列為法定古蹟,故此,所有改建工程只能針對大樓內部進行。因應立法局的需要,大樓的改建部份包括加建大小型會議室、樓梯、電梯、衛生設施、視聽器材室,及其他符合建築物條例的安全設備。

隨着香港逐漸步向民主,立法會的象徵意義及實際功能將愈益重要。現有立法會大樓的空間快將不足以應付其龐大需求。根據現有計劃,立法會將於2011年遷往添馬艦的新中區政府合署建築群。新大樓的設計意念「門常開」廣為人知(意謂「大門常為你而開」),突顯香港政府和立法會公平、公正及公開的一面。

正在施工的立法會會議室

正在施工的立法會會議室

立法會大樓

立法會大樓 / 2011

當立法會遷往新中區政府合署後,香港政府已計劃將終審法院遷移至立法會大樓現址。假如計劃落實的話,這座位於中環心臟地帶、保存得宜的百年老建築,將再開啟其光輝歲月的另一章。

以中區為背景的建議中的新中區政府合署(中)及新立法會大樓(左)

以中區為背景的建議中的新中區政府合署(中)及新立法會大樓(左)

立法會大樓

立法會大樓 / 未來發展

「活化再利用」意指透過注入新功能和活動,活化或更新一座建築物或一個地區。活化再利用可以通過多種途徑實行。

現在,讓我們嘗試為這座歷史建築提議一些活化再利用的方案。以上只是對同學作一點啟發,同學能否再提出更好的方案?

立法會大樓
立法會大樓
立法會大樓
立法會大樓
立法會大樓

立法會大樓 / 建築細節



圓拱屋頂

圓拱屋頂是房子的結構性建築,狀似空心球形的上半部份。這樣的建築特色與一般教堂的大斜頂的功能相似,讓人相信與上帝更親近。
雖然這只是基於宗教信仰的設計,但是古人皆偏向採用不同類型的建築結構,藉以跟上蒼或天堂更為接近。
至於前最高法院亦採用圓拱屋頂的原因,則是為營造一個莊嚴權威的形象。
坊間亦另有一種見解,指人類不能審判人類,只有借助上帝和諸天神明的力量,才能有資格證明判決的真確。於是建築師依此精神設計大樓,興建圓拱屋頂,並讓代表法理公義的泰美斯女神像豎立於屋頂前面。

圓拱屋頂
圓柱設計

立法會大樓的圓柱設計採用愛奧尼亞柱式,為傳統西式建築的五類常用圓柱設計的其中一種。該五類建築設計以不同時期的設計細節來分類。

圓柱設計
四坡屋頂

四坡屋頂,或稱斜截頭屋頂,是一種四邊斜向牆壁、斜邊通常頗為平緩的屋頂。

雙層中式瓦片

雙層中式瓦片通常又稱為「桶瓦」,這種屋頂建材在香港或中國大陸製造。桶瓦的設計風格類似中國廟宇(如文武廟)所用的建材,但是較一般傳統中式房屋所用的為細小。桶瓦的特色是其確保堅固耐用的雙層蓋瓦設計。
雙層屋頂瓦片在香港大部份的殖民地建築隨處可見。當年的駐港英國皇家工兵部隊軍官興建最高法院大樓時,由於尚未有防水膜片,因而決定採用兩層桶瓦鋪設屋頂,務求將雨水滲漏的風險減至最低。

雙層中式瓦片
屋簷

屋簷為屋頂的邊緣。

屋簷
英國皇家紋徽

立法會大樓內的三角楣飾(即泰美斯女神像下方的三角形設置)上的英國皇家盾形紋徽,是代表英國皇室的身份象徵,因此會出現於香港殖民地建築。而1997年7月1日香港政權移交後,所有本港建築物正門上的英國皇家紋徽全被移除,除了已列作古蹟的建築物為例外。

英國皇家紋徽
外牆的刻印

立法會大樓曾於二次大戰日佔香港期間被用作軍事總部,大樓外部某部份曾遭毀壞,上面仍留有的痕跡,以一種接近的花岡石料修補。不過,被毀的位置至今仍舊被保存下來,以作為歷史的見證。

外牆的刻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