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he detail of this page
大會堂

大會堂 / 1860

英國人在香港扎根約二十年後,發現港島缺乏舉辦社區活動及文娛藝術節目的場地。終於市民於1860年代表達此訴求,政府因此而落實興建大會堂的計劃。

香港大會堂與世界各地的大會堂不同的是,它們通常用作市政局及/或市長的辦公室。香港大會堂則純粹為社區而設,不過,當時受惠於大會堂設施的是以外籍人士為主。

香港首座大會堂於1867年由市民集資興建。大會堂落戶香港上海滙豐銀行總行現址和舊中國銀行大廈位置,樓高兩層,採用文藝復興式風格設計,於1869年開幕。

大會堂擁有劇院、圖書館、博物館及一系列集會廳。當時它成為了外籍人士及名流紳士(包括政府官員和專業人士)的文化中心。這裏經常舉行不同活動,包括聖誕舞會、節慶聯歡活動及各種儀式等等。

舊大會堂一直運作至1933年,之後為讓予香港上海滙豐銀行興建總行大廈被局部拆卸。1947年,大會堂的其餘部份亦遭拆去,在原址興建了中國銀行大廈(即現時的舊中國銀行大廈)。自此大會堂消失了一段時間。

正被拆卸重建的半山住宅區,以改善過於擠迫和不衛生的生活環境,杜絕疫情,時為1898年

正被拆卸重建的半山住宅區,以改善過於擠迫和不衛生的生活環境,杜絕疫情,時為1898年

大會堂

大會堂 / 1950

香港於戰後重建期間,市民深感復興文化的需要,再建大會堂的意念因此應運而生。1950年,政府成立一個委員會,專責為本港社區復建一個新的文化藝術場地。

新大會堂於1950年代後期在中環新填海地上興建,並於1962年正式大門重開。大會堂座落的這片填海地,屬於中區第三期填海項目,港島海岸線隨之而再向維港方向移出。新填海區供應更多土地予各界進行商業及文娛活動,並興建多個地標建築,包括怡和大廈(前稱「康樂大廈」)、郵政總局(和後來落成的國際金融中心)及新的渡輪碼頭(包括天星碼頭和皇后碼頭)。

1956年,新大會堂由英國建築師艾倫.費奇(Alan Fitch)設計 1 。新大會堂由兩座獨立大樓(高座及低座)和一個紀念花園組成,室內設有音樂廳、劇院、展覽廳、展覽館、演奏廳、兩間會議室和多間餐廳。

香港大會堂採用突破傳統的現代建築風格設計,是當年相當流行的設計意念。大樓簡潔的外觀、俐落的線條與多功能的設施相互配合,完全表現出功能設計主義。大會堂呈現的國際(International)風格在香港建築界曾掀起一股潮流,更令這首座多用途文娛中心成為60年代香港建築代表作。位於雪廠街的中區政府合署西座就是沿用同一設計風格的例子。

1 :根據大會堂網頁記載(截至2010年3月),大會堂由英國建築師羅納德.菲利浦(Ron Philips)和艾倫.費奇(Alan Fitch)設計。但香港建築師學會的文件,和《熱戀建築》一書(香港百年建築口述歷史小組(2006)香港建築師學會,第32頁)中則指出,大會堂由香港大學的布朗教授(Gordon Brown)和艾倫.費奇(Alan Fitch)設計。

大會堂

大會堂 / 1960

新香港大會堂正前面空地舉行的閱兵儀式

新香港大會堂正前面空地舉行的閱兵儀式

新香港大會堂:面對皇后碼頭的低座,及在右邊的紀念花園和高座。背景為舊中國銀行及香港上海滙豐銀行大廈。

新香港大會堂:面對皇后碼頭的低座,及在右邊的紀念花園和高座。背景為舊中國銀行及香港上海滙豐銀行大廈。

香港大會堂高座

香港大會堂高座

新香港大會堂的大堂

新香港大會堂的大堂

劇場內舉行的戲劇表演

劇場內舉行的戲劇表演

在香港大會堂內舉行婚禮

在香港大會堂內舉行婚禮

新大會堂成為香港最早期、也是最主要的文化中心,更是本地藝術文化發展的搖籃。

多個標誌文化發展新里程的活動,例如香港藝術節、亞洲藝術節、國際電影節、國際綜藝合家歡等等,均在新大會堂隆重揭幕。隨後的二十多年,大會堂一直致力培育藝術人才,弘揚本地文化,讓香港觀眾有機會欣賞各種中外藝術作品及表演,並推動香港藝術文化行業蓬勃發展。

此外,新大會堂亦促進文化藝術之普及化,以及提升市民的生活素質。舊大會堂於1860年代落成時,當時文化藝術活動大多只屬社會名流專享。新大會堂將文化藝術帶入社區,讓愈來愈多市民可以參與其中,欣賞和創作藝術。

除了藝文發展外,大會堂的多功能設施亦能迎合社區其他需要,作多方面的用途。多任港督曾在此舉行宣誓就職典禮;紀念花園內保存着戰事陣亡者名冊;大會堂同時亦是香港首間公共圖書館(1962年)、美術博物館(1969年)及婚姻註冊處(1962年)的館址。總而言之,大會堂是香港文娛藝術發展的代表性象徵,而其重要性更超乎藝術文化之上,地位舉足輕重。

新香港大會堂正前面空地舉行的閱兵儀式

新香港大會堂正前面空地舉行的閱兵儀式

新香港大會堂:面對皇后碼頭的低座,及在右邊的紀念花園和高座。背景為舊中國銀行及香港上海滙豐銀行大廈。

新香港大會堂:面對皇后碼頭的低座,及在右邊的紀念花園和高座。背景為舊中國銀行及香港上海滙豐銀行大廈。

香港大會堂高座

香港大會堂高座

新香港大會堂的大堂

新香港大會堂的大堂

劇場內舉行的戲劇表演

劇場內舉行的戲劇表演

在香港大會堂內舉行婚禮

在香港大會堂內舉行婚禮

大會堂

大會堂 / 1990

大會堂落成後,香港的文娛藝術發展一日千里,所需空間遂與日俱增。自此,香港的公私營地區會堂和藝術場館多如雨後春筍。

當中最重要的地點,要數於1989年落成、位於尖沙咀的香港文化中心。由於中心內設大劇院、音樂廳、劇場和多個展覽館,故此,愈來愈多中外藝術團體、表演者和活動策劃單位均揀選文化中心作為場地。

自此,文化中心逐漸取代大會堂在香港藝文發展的領導角色。不過,大會堂在歷史上的地位無可取代。

大會堂

大會堂 / 未來發展

「活化再利用」意指透過注入新功能和活動,活化或更新一座建築物或一個地區。活化再利用可以通過多種途徑實行。

現在,讓我們嘗試為這座歷史建築提議一些活化再利用的方案。以上只是對同學作一點啟發,同學能否再提出更好的方案?

大會堂
大會堂
大會堂
大會堂
大會堂

大會堂 / 建築細節



大小均一的組合式窗台

現代建築設計的一大特色,是重覆利用款式簡約的組合式設計。由於大會堂外牆的牆身較薄,故此正門外部用上混凝土格網設計作配合。而所有窗框位置凹陷,可以擋陽兼防雨。這也是格網設計的另一大功能。

大小均一的組合式窗台
長方格形外觀

大會堂高座採用了簡約的長方格形的規劃,兩旁設置樓梯,使到大樓外形如一個簡單盒子。這個設計明顯地反映二十世紀現代建築及工業設計的一個重要原則--「外形設計以功能為先」。

長方格形外觀
不對稱的高低座建築設計

香港大會堂是一座具現代風格的建築物,亦是呈現「外形設計以功能為先」的思想的典型例子。因此可見的是,大會堂內部的功能奠定了大樓外觀。依據這樣的原則,大樓的外形便不必一定採用對稱或規則的設計。

正門入口旁的裝飾物料

大會堂正門入口旁的仿雲石裝飾物料,與大樓內外的純色調構成強烈對比。該物料重而堅實的質感也與毗鄰的玻璃門帶來視覺上的對比。這種設計類似著名的西班牙巴塞隆拿博覽會館。

正門入口旁的裝飾物料
環繞紀念花園而建的平台走廊

紀念花園及繞其而建的平台走廊主要為室外空氣流通而設。由於花園在地下樓層興建,故此訪客可以從多個出入口觀賞或通往平台。

環繞紀念花園而建的平台走廊
紀念花園

紀念花園座落於大會堂高座北面,四周為高牆環抱,但不設屋頂。紀念花園設有一個等邊十二邊形的紀念龕,以紀念二次世界大戰的香港殉難者。

紀念花園 1
紀念花園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