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he detail of this page
中區警署建築群

中區警署建築群 / 1841

1841年一月,英國人接管香港島,當時島上主要原居民為「蜑家人」(水上居民/漁民)和客家煤工,散落於沿岸的窮鄉僻壤裏。當時人口約六千。

隨後數個月本港人口迅速飆升 1 ,貨倉和碼頭林立,吸引了許多商人在此營商,開拓中國及澳門市場。不過,香港繁盛的商業活動不久亦吸引了一些酒館、賭窟、鴉片煙館和妓院於海旁一帶開業。治安之惡劣,促使政府急急嚴執法紀,主要為保障居港外籍人士的權益。

有見及此,當年香港首任行政官兼英國駐華全權大臣查理.義律上校(Captain Charles Elliott)委任隸屬第二十六步兵團的威廉.堅偉上尉(Captain William Caine)任首席裁判司,負責維持香港法紀。

而香港首間監獄 - 域多利監獄於1841年建成,位於中環奧卑利街西面(即現時的奧卑利街已婚警察宿舍),囚禁海盜、三合會會員和匪徒。域多利監獄是本港最先以耐久物料建造的西式建築物。 此外,域多利監獄亦是堅偉上尉執行裁判的地方。監獄正如旗杆屋一樣,選址半山策略性位置,居高臨下,有助執法人員監察中環所有活動。

其後,中區警署和中央裁判司署在上址相繼落成,與域多利監獄構成一個高聳的建築群,成為了香港早期的法治中心。幾座大樓近在咫尺,便於集中管理。

在香港開埠初期,英國軍方擔任了維持社會治安與執法的主要任務。直至1844年,殖民地警隊才正式成立,與軍方分權負責維持治安與執法,而軍方則繼續執行裁判任務。

1 :香港的人口於1846年升至21,000人,到1856年,更錄得超過70,000人口。

監獄院舍

監獄院舍

中區警署建築群

中區警署建築群 / 1860年代

早期的香港警隊,只有三十五人,共有四「類」警務人員:歐洲人、印度人(由於運送歐洲人到香港費用高昂,因此以被視為「較可靠和廉潔」的印度人代替 1 )、能操廣東話的本地華人和山東壯漢,可謂良莠不齊。1845年,查理士.梅理(Charles May)獲委任為首位警察隊長,在其統領下的十七年間,建立了一個具規模的警隊組織,為騰飛中的香港帶來安定,治安逐漸得到改善。當年,警隊頭目須身兼多職,如1893至1902年間擔任香港警察司的梅含理(Francis May),同時管理消防隊伍、掌管監獄事務、出席市政局的前身組織,本身亦是一名活躍的立法局議員 2

在1860年代,由於各種區域性及本地衝突頻生,令監獄牢房需求緊張,故此政府落實興建一座新監獄。新監獄位於奧卑利街東面(即現時中區警署建築群的D廳位置)。

此外,新營房大樓亦於1864年在毗鄰落成,作為軍事基地及軍隊訓練營。大樓於1905年仿照二樓的結構和外觀,加建另一樓層。

營房大樓主要以紅磚和石材建成,配上一屋淺淡色調。大樓的游廊和藍色大窗面向步操場,構成一片如詩如畫的雅麗外觀。窗戶使用的藍色相信是因為當年藍色的油漆的供應較多,所以用於營房大樓的窗戶之上。營房大樓頂部建斜尖屋頂,用上雙層中式桶瓦鋪蓋;樓身兩邊對稱,並以地下樓層的一個木柵區分室內的左右兩邊空間。

營房大樓後來被用作訓練警隊及設置這些隊伍的輔助設施:例如遊戲室、飯堂和宿舍等等。它是中區警署建築群中現存最古老的大樓。

1 : Peter Moss (2008)《The Classic Age》, FormAsia Books
2 : 警隊歷史: http://www.police.gov.hk/ppp_tc/01_about_us/ph_02.html

從堅道俯瞰1870年代的中環,左邊為域多利監獄和當時的警察總部

從堅道俯瞰1870年代的中環,左邊為域多利監獄和當時的警察總部

中區警署建築群

中區警署建築群 / 1880-1913

營房和操場

營房和操場

當時的四種警務人員

當時的四種警務人員

中區警署建築群除了營房大樓及監獄外,亦設置了警務人員宿舍。宿舍分別於1894年(A及B座)至1913年(C及D座)間建成,位於中區警署建築群東面。

營房和操場

營房和操場

當時的四種警務人員

當時的四種警務人員

中區警署建築群

中區警署建築群 / 1914

中央裁判司署建於1914年,位處香港第一所裁判署原址,該裁判署已拆毀並提供空間予新大樓之興建。中央裁判司署設置兩個法庭,供兩位裁判司負責處理全港的案件。

中央裁判司署屬以希臘復興式設計風格,面向亞畢諾道的正門入口以花崗岩而建,而大樓支柱和其他部份則以混凝土建成。由於要控制成本的關係(從歐洲運送建材既有難度又昂費),故此大樓主要用上本地建材。

新中央裁判司署其中一項建築特色為其特別寬闊的地庫範圍,利用獨立通道及地下隧道,工作人員根據不同案件的裁判,能安全押解囚犯往返裁判司署、警署或監獄,又或釋放他們。許多通道現時仍然通行。

隨着1912年新最高法院大樓落成(位處現時立法會大樓位置),中央裁判司署的地位日漸退減。該署在1979年正式關閉,其後繼續供不同的警察附屬組織使用,直至整個中區警署建築群於2004年關閉為止。

前中央裁判司署

前中央裁判司署

中區警署建築群

中區警署建築群 / 1919

總部大樓北面的繪

總部大樓北面的繪

總部大樓南面的繪圖

總部大樓南面的繪圖

要數中區警署建築群中最觸目的建築物,非警察總部大樓莫屬。大樓位於建築群的北面,面向中環荷李活道。 警察總部大樓於1919年興建,為當時全港最大的警署。大樓位處的優越位置,方便警隊保衛中半山居民及維持繁華的「維多利亞城」的治安。

警察總部大樓的主幹為重型紅磚結構牆和圓柱,配以鋼筋混凝土及花崗岩建造的橫樑和地板。 1 大樓本身具有一些別有特色的建築設計,不得不提的是大樓的正門外觀,兩面正門的風格截然不同;究其原因,估計是當年的建築師乃從一本建築設計「模式手冊」(Pattern Book)中挑選樣式,並直接套用於大樓的設計。

正如旗杆屋一樣,總部大樓亦由駐港英國皇家工兵部隊軍官操刀設計。由於這些軍官並未受過建築專業訓練,因此他們常會參考一本收集一系列建築設計的《模式手冊》,從中尋找設計靈感。

由於警察總部大樓依山而建,大樓面向荷李活道的一面樓高四層,而面向警署步操場的一面只有兩層。兩面正門亦選取了風格截然不同的設計。面向荷李活道的正門設有特大圓柱及拱形大窗,特意設計得非常宏偉堂皇,以表現出權威和莊嚴的形象;尤其考慮到該正門為公眾入口,而另一面則主要供警員出入,故此有這個設計特色。

警察總部大樓曾被用作港島區警察總部及中區警察總部至2004年。

1 : 香港建築師學會主辦的中區建築導賞遊《2006年導遊培訓手冊》

總部大樓北面的繪

總部大樓北面的繪

總部大樓南面的繪圖

總部大樓南面的繪圖

中區警署建築群

中區警署建築群 / 1925-2004

警察總部大樓是中區警署建築群內最後加建的建築物。隨後的八十年,建築群亦因應執法部門的不同需要,而進行了一些小型建設及翻新重修。

例如於1925年,一座樓高兩層的馬廐在步操場西北面建成,後來用作軍械庫;另外,在日佔時期,即1941年至1945年間,建築群曾用作日軍警察總部;至於域多利監獄亦被用作收留越南難民。

建築群內的大部份建築物均於二次世界大戰時損毀。監獄則於1946年經修復後重用。

至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為止,香港皇家警察總部及一所消防局一直設於建築群內,而中區警署則維持於原址直至2004年。

中區警署建築群於1995年根據《古物及古蹟條例》獲列為香港法定古蹟。

中區警署建築群

中區警署建築群 / 2007

2007年10月,香港政府宣佈計劃保育及活化中區警署建築群,並隨後安排為期六個月的公眾諮詢,讓市民對此計劃及如何對建築群進行保育發表意見。公眾諮詢於2008年4月結束,而政府則於同年7月宣佈與香港賽馬會合作,將建築群改建成文化中心。計劃書的最終設計將於2010年公布。

其實,在建築群關閉後,在中區警署建築群內也舉辦過大大小小的文化藝術節目,包括2008年1月的建築雙年展、同年8月的上海世博推廣展覽和2009年9月由發展局舉辦的「歲月築跡:舊建築歷史照片展」等。

中區警署示意圖

中區警署示意圖

中區警署建築群

中區警署建築群 / 未來發展

「活化再利用」意指透過注入新功能和活動,活化或更新一座建築物或一個地區。活化再利用可以通過多種途徑實行。

現在,讓我們嘗試為這座歷史建築提議一些活化再利用的方案。以上只是對同學作一點啟發,同學能否再提出更好的方案?

中區警署建築群
中區警署建築群
中區警署建築群
中區警署建築群

中區警署建築群 / 建築細節



(樓高)四層對兩層的對比
由於總部大樓依山坡而建,大樓面向荷里活道的一方樓高四層,而面向步操場的一方只有兩層。
(樓高)四層對兩層的對比
正門外觀
建築物的正門外觀就如其面孔,然而特別的是,總部大樓南北兩邊正門的面貌截然不同。
正門外觀 1
正門外觀 2
警察總部大樓的天井
警察總部大樓建有天井,為大樓的低層房間引入天然日光及保持通風良好。天井是英國排屋常見的建築特色,尤其常見於設有地庫的房屋。
警察總部大樓的天井
營房大樓三樓
1905年,營房大樓在原有最高層之上加建另一樓層,以提供足夠住宿予人數遞增的士兵。位於最高的新樓層,設計風格與下一層無異。
營房大樓三樓
英式鑲磚與邊角處理技術

建築上有多種不同的鑲磚或砌磚的方法,例如英式砌合法和順磚砌合法。而域多利監獄採用的是英式砌合法,即先舖上以較長一面向外的一層磚(稱為「順磚」),接着再鋪上以較短一面向外的一層磚(稱為「丁磚」),如此類推。

至於稱為「飛檐」的特別邊角處理技術,亦可見於警察總部大樓和中央裁判司署內。它是一個設於邊角位置、依水平線向外凸出的模製件,具保護及加固結構的作用,也是作為粉飾房屋之用。

英式鑲磚與邊角處理技術
監獄牢房規劃圖
域多利監獄的規劃參照英國本東維爾監獄(Pentonville Prison)而成,其特色為容許獄警全方位監視囚犯的一舉一動。這個「環形」監獄的設計意念,來自一位英國哲學家邊沁(Jeremy Bentham)。
監獄牢房規劃圖
花崗岩建成的入口處
中央裁判司署面向亞畢諾道的花崗岩入口處是其原本的正門入口。疑犯就是從這裏經由一道室內樓梯被押解至法庭受審。
花崗岩建成的入口處
英國皇家紋徽
中央裁判司署側門(面向域多利監獄的入口)外牆上的英國皇家盾形紋徽,是代表英國皇室的身份象徵,因此亦常出現於香港殖民地建築。而1997年7月1日香港政權移交後,所有本港建築物正門上的英國皇家紋徽全被移除,除了已列作古蹟的建築物為例外。
英國皇家紋徽